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To Top

活動追踪

雕技藝意-漢八刀的技法與鑒賞

On 18, Oct 2017 | No Comments | In 活動追踪, 雕技藝意 | By raymond

有朋友拜訪小堂,提問漢八刀、又稱八刀蟬的問題,玉我不是專家也不敢稱專家,所以說話沒有權威和代表性。為了朋友的風雅,小堂這裡就隨便附庸一下。

相信收藏中國白玉的收藏圈中能手,定當聽說過赫赫有名的【漢八刀】或者【八刀蟬】了,什麼是【漢八刀】,當中的情由是什麼? ….. 各好石朋友又有多少人知道、了解、情楚”它”的真正叫法以及含義?

雕技藝意-漢八刀的技法與鑒賞

【漢八刀】的刀法和器形

(漢八刀)的代表作品稱為(八刀蟬),八刀蟬的形態刀路通常用簡潔的直線,抽象的表現其形態特徵,它的特點是每條線條平直有力,即可給玉蟬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故俗稱「漢八刀」。典型的「漢八刀」,是指漢代雕刻的玉蟬。形態通常用簡潔的直線,神態逼真,抽象的表現其形態特徵,即可給玉蟬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其刀法矯健、粗野,鋒芒有力。體現出當時精湛的雕刻技術。其特點是每條線條平直有力,所以得此美名。作品僅在蟬背施加工藝之意。嚴格地說,背腹兩面用工的玉蟬,也是「漢八刀」,因為無論單面和雙面,玉蟬的腹背在雙眼及其斂翅的刻工上,都應用「八分相背法」。和田籽料漢八刀蟬佩和田籽料漢八刀蟬佩

漢代玉蟬器型規整平正、雕工渾厚、優雅適度、變化較少,因此有一定鑑別標準。兩漢玉蟬頸部皆有弧線數條;背脊弧度平整,雙翼對稱、長而窄,如肺葉狀,尖端挺勁見鋒,有紮手的感覺;腹部微凸,可見陰刻線紋數條;尾作弧形漸收,數條橫刻線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表皮;漢代拋光技術先進,打磨平滑光亮;琢工講究乾淨利索,整體形像大氣,線條洗練、硬朗,雕琢有力。這種粗獷有力、刀刀見鋒的雕刻手法,應用在漢代玉蟬身上,寥寥數刀,神韻盡在,素有“漢八刀”之稱,漢代玉蟬的這股神氣,也是鑑別漢代八刀蟬的重要依據。和田籽料漢八刀蟬佩

為什麼稱【漢】

漢,顧名思義,就是漢代,是個時間的標誌。可是同類的東西誰也說不好漢代前後就沒有。再者,漢有東西之分。講嚴格,總不便“周八刀”、“秦八刀”、“西漢八刀”、“東漢八刀”······由實物遺存角度說話,它決不會僅僅局限於漢代。

「漢八刀」實際上是當時斜碾工藝的一種。斜碾工藝在西周時期已經非常流行,其流程應是將砣具偏傾角度,利用其側刃帶動潮濕的解玉砂碾制,使線痕呈現出一面深、一面淺的斜坡狀。因此後人又稱之為 「一面坡」技法。由於「一面坡」陰線溝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對光線的反射情況不同,使其各自呈現的光亮程度各異,從而凸顯了較強的層次感與立體感,故此後歷代多被沿用。戰國時期,「一面坡」陰線主要作為夔龍紋、鳳鳥紋的加強線出現在大型分區玉璧之上(漢代玉璧亦然)。

時至漢代,衍生出「漢八刀」 技法。古代中國玉器的發展流變,到了兩漢時期,可以說在種類、造型及工藝諸多方面都達到相當高度,特別在風格的典雅、觀念的認識同殮葬的奢靡應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極。由於漢八刀工藝品是中國玉器史上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在中國玉器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漢以後不再覓有此風格的玉器。和田籽料漢八刀蟬佩

為什麼稱【八】

「八」並非確指,這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都不是確指,而只是一個象徵,意指反覆其多。國人傳統習慣「三」是模糊反覆的象徵,「九」是極大數位,「八」能是像徵說明「減筆」的樸素嗎?這是我不得其果的地方。我知「漢八刀」是玩玉者的創造,但我不知道這一稱謂發端在哪個朝代,如何發端。其實這個稱謂出現於什麼年份並不重要,也許是玩家隨意之說(不晚於宋吧)。但是發端應自有其道理,前輩作玉、玩玉的貢獻,也許盡都儲存這一個小小的習慣稱謂中。故我相信作品”它”也不一定是“8”刀,”“八”只是一個意稱,部分玩玉者和專家大都是明白的,他們也認為並非是確指,”八”應有三層含義。

  • 其一,形容其刀工簡練、粗放,寥寥幾刀,不是指8的數字。宛若八刀而就。它同任何數量毫無關係。
  • 其二,因之用刀講求左右對稱,它的形像是收斂著翅膀的,奏刀後左右兩道線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
  • 其三,「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習中國書法者,多數知道隸書的來歷—秦縣令程邈犯罪,坐監十年,寂寞中將小篆簡化,便於書寫,就是後來的隸書。國家軍政繁忙,小篆書寫太慢,隸書的出現很快就流行了,之後,隸書演變為「八分字」。 「八」在此何解?就是「背」的意思,特指字左右筆劃相背分開。比方西藏大昭寺外圍一圈街道叫八角街。遊客往往簡單理解為隱藏的八個角落,實際是錯,漢語音譯應是「帕兒廓」或「八廓」, 藏語「轉經」之意。當時川人入藏甚多,「八廓」就稱了「八角」,這個「八」,不是數字。

和田籽料漢八刀蟬佩

為什麼稱【刀】

「刀」表示刀意,古代玉是陀工,大家應知道,和田玉的硬度在6.5度,遠比硬度為5.5度的刀為高,玉實際上它不是不可能用刀刻出來的,而用用“鉈具”琢出來的。刀是一種如刀切的號稱,像用刀切出來似的感覺。俗稱”刀”而已。也就是說漢八刀是指一種刀法簡練的工藝風格,而不是一個工藝專用名稱,更不是專指某一玉器。和田籽料漢八刀蟬佩

為什麼稱【蟬】

玉蟬在古代玉石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受到玉石愛好者的推崇,在古代,人們追求君子如玉的境界,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潔身自好,因為古人認為蟬性高潔,擁有如同蟬一樣的高潔和悟性。 “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在最後脫殼成為成蟲之前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脫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除了文人墨客喜歡對蟬的形象進行描寫,玉石雕刻家也喜歡用玉石來雕刻栩栩如生的蟬形象。其“一鳴驚人”、“腰蟬萬貫”、“金枝玉葉”等寓意,所有的內涵都是玉蟬本身的高潔、純淨的氣質,以及美好的寓意象徵。和田籽料漢八刀蟬佩

什麼是【漢八刀】【琀背刀】關係

清代中晚期,江陰姓陳名性字原心的人寫過《玉紀》,他說得明白:“更有古時含殮之器,謂之琀玉。不知者,遇舊玉,皆稱為琀玉者,非。更有音訛而呼為漢玉者,尤非。”其實這就是說,中國地方大,人的口音麻煩,“漢八刀”其實就是“琀背刀”的訛讀。例如包括漢代的玉翁仲等,雕刻簡古,行內裡手也有說它具有殮葬玉蟬的“琀背刀”風格。

禾田玉脂白籽料八刀蟬掛墜禾田玉脂白籽料八刀蟬掛墜

中國的玉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直到如今的資訊時代,中華民族依然是愛玉之心不改。中國的古玉文化可以大略的分為:愛玉、崇玉、佩玉、葬玉各個階段。這裡我為佩蟬、冠蟬和含蟬的區別進行了小小研究歸納,三者是不難區分的。老和田白玉漢八刀蟬佩老和田白玉漢八刀蟬佩

 

  • 【冠蟬】是作為飾物綴於帽子上的,而冠蟬則於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像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
  • 【佩蟬】在頭部有鑽成“∨”形孔眼(象鼻眼),在雙目間吻部,作打眼穿繩佩戴的。這種第一回工藝上就已經打了孔眼的玉蟬,它的作用原本是為了活人佩戴。顧名思義,是專門佩帶在人身上以作裝飾和避邪而用,也得王公大臣們接受和喜愛,故而十分推崇。 ”佩蟬”用材和工藝相對比”唅蟬”更好更講究。
  • 【唅蟬】它的特點就是身上不鑽孔和雕工極其粗獷,作為琀蟬的物件上也​​是沒有孔眼的。
  1. 唅蟬與漢葬文化有一定關係,其中葬玉文化幾乎貫穿了漢古玉文化的整個階段。如今在考古發掘中,唐以後的墓葬裡只可能發現一些零星的玉器,但是在漢以前的墓葬中卻可以發現成百上千件的玉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餘杭反山、瑤山的良渚文化墓、安陽的商代婦好墓、天馬的西周晉侯墓、隨縣的戰國曾侯乙墓、廣州的漢代南越王墓、滿城的西漢中山靖王墓等等。從西周時期的玉覆面到漢代的金鏤玉衣,人們可以看到用在死者身上的葬玉規模逐步擴大的過程。但是,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王侯將相的大墓,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 不可能也不允許用這種葬玉規模的,使用了,就是「越」,那可是要殺頭的。
  2. 漢人入墳重厚葬,然而葬玉的風氣一旦形成,勢必要波及到整個社會,於是就出現了一 種專門用於一般人能夠使用的葬玉。如果把琢玉看成畫畫,筆法簡練,神態十足,不失為一幅好畫,而如果用畫法來說,就是簡筆劃法,說的難聽點,就是偷工之作,還有減料之作,就是用石頭代替玉的做法,所以,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偷工減料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死人就葬玉,得有多少玉器作坊,如果一件玉加工上一年半載的,死人都爛沒有了,為了符合當時用玉現狀,只有加快製作時間,一些工藝精湛的玉工就製作出了簡單造型的玉器來滿足普通百姓的喪葬用玉問題,刀法工藝簡古粗放,專為殮葬「減筆」趕製之意。而且初期都用於喪葬之用,後來發現越做越好,開始被王公大臣們接受,用料也開始越來越好,所以在當時得以普及,為後人添了“漢八刀”的美名;
  3. 在漢代最具代表性玉葬文化中(金縷玉衣),人體九竅塞玉。死者兩手有玉謂玉握叫「握豚」。雙目蓋玉謂玉瞑目。耳內之玉稱珥,或瑱(讀田)。在此,我要說明的正是「玉塞九竅」中亡人口中之物—「琀蟬」。放在死者口中,寓意非常明了,蟬由地下洞出得生,則是認為蟬有蛻變再生的能力,希望死者靈魂得以超脫。除《後漢書·禮儀志(下)》寫“飯含珠玉如禮”的“禮儀”意思,玉蟬在亡人口中,無非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有一種說法,即認為蟬在秋涼之時從樹上鑽入土中,等來年春暖再從土中鑽出爬上樹,能夠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因此死者口含玉蟬便可祈望轉世再生。又有一功能說,清徐珂撰《清稗類鈔》正文注:“口實曰琀。古人多以水銀殮,因水銀性活易流,遇玉則凝,故用玉以塞之。”這裡,我要說明,漢以前的琀,多為碎玉珠片。

Submit a Comment